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談談韓國如何踏上文化出口大國之路

 每 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背景和歷史。能夠出口本國文化到其他地方,令外國人接受本來與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新事物,殊不簡單。相信無人能否認 韓國在這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不論在科技、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醫學美容,都能獨當一面,其影響力已衝出亞洲,遠至世界上每一個 角落。究竟韓國人憑著甚麼,面積及人口僅佔亞洲的一少部分,在短短數十年間銳變成文化出口強國? 

先談談電影業。從戰後到80年 代以前,韓國被軍人朴正熙統治,那時電影業發展低迷,並限制外國電影進入,稱為失去的二十年。80年韓國結束軍人統治,86年以後韓國放寬外國電影入口,到94年荷里活製作的電影佔韓國市場已達80%。 同年,韓國總統金泳三大力支持韓國的文化與傳媒產業,並以此定為戰 略 出口產業。大批獨立製片公司應運而生,韓國本土電影遂能與荷里活電影在韓國市場上爭一日之長短。1999年,韓國電影《生死諜變》在本土電影票房上已打破由1997年 《鐵達尼號》創下的紀錄。此時,韓劇亦開始迅速向外傳播。1997年韓劇《愛情是什麼》在中國熱播,韓國的音樂歌曲亦趁機打入中國市場,風靡萬千少男少女。 1999年11月,北京青年報首次使用韓流一詞來形容一時無兩的韓國潮流文化影響力,而英語Hallyu一 詞亦應運而生。 


從2002年開始,韓劇巳成為亞洲的主流。《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在中港台以至日本熱播並大受歡迎。其後的《大長 今》在香港掀起的追劇熱潮成為一時佳話,在無線電視台播出大結局創下的高收視率到現在仍未被其他電視劇打破! 2010年以後,新一代已逐漸脫離傳統安坐家中依時依候看電視的模式,並 選擇在互聯網上隨時隨地點擊收看。2014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更隨此風氣在網上爆紅。《星星》在中國的點擊率突破20億,創下中國電視劇的網上點擊率記錄。在香港《星星》亦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劇中女 主角千頌伊愛吃的韓式炸雞及啤酒,在亞洲地區成為一時興起的飲食模式。 


韓國人善於利用媒體,就網絡遊戲、電影、電視和流行音樂互相宣傳推動,在網上製造大量話題。韓國的歌手、明星 更經常出國接受訪問造勢。韓國政府每年投放大量的財力資源在潮流文化產業上,更動用國家力量大肆宣傳。譬如《韓國觀光公社》便在旅遊行程 中不斷推薦追星活動,看演唱會,到訪電視劇外景場地已成為指定內容。


韓 國的大企業亦不遺餘力,他們樂於找本國的明星成為產品代言人。每次韓國的產品在海外宣傳,如電腦、手機、網絡遊戲、汽車、化妝品等,必然 會看到韓國的歌手或明星同場落力推廣。 由 政府至民間如此上下一心為本國的文化出錢出力,締造了「韓國文化滲透世界每一角落」的21世紀奇蹟!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關係越近 距離越遠》

這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事了。還記得當時一位剛入職的同事第一天正正坐在筆者旁邊。他從公事包裏取出三文治,當我以為他要慢慢品嘗之際,一不留神便把三文治扔進廢紙箱內。如是者第二天都是這樣。當時我心想,為甚麼好端端的一份三文治要把它扔掉呢?若他不喜歡吃三文治為甚麼帶回公司呢?

到第三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他䓢中原因,原來這是和中國人的文化有關。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階級觀念比較重。在很多家庭裏只有少數長輩能做決定,這些決定小至前往那裏吃飯,大至擇業求偶,一概由家中長輩話事。這種權力集中的情況我們稱為高「權力距離」High power distance。與西方重視每個人意見的低「權力距離」剛好成了强烈的對比。

在西方社會大部分的家庭裏,每一位成員都擁有表達意見的相同權利。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會經過家庭會議投票或協商決定。究竟「權力距離」跟我同事棄掉三文治有甚麼關係?原來三文治是他媽媽每天悉心為他準備的。事實是他不甚欣賞這三文治的味道,可是為了不讓媽媽失望,每天只好假裝吃掉。那麼他為甚麼不直接跟媽媽說?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權力距離」。

在同事眼中媽媽具有無尚的權力,在中國的文化下直接說出來等如傷害了媽媽的愛,就算說不上「不孝」,總帶點「不近人情」的意味。故此同事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説。

類似的個案還有一宗:另一位女同事的奶奶從大陸鄉下出來探望外孫。老人家遠道而來,當然希望能跟外孫相處多幾天。那麼要住上多少天?這位同事跟剛才的同事一樣:又是不敢問。怕問了讓老人家生氣,怕問了就像不歡迎她、催她回家一樣。我們常説的曖昧就是指有時我們很難把話說得明白,難於啟齒;大抵只有高「權力距離」的文化才能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文化衝突演變成恐怖襲擊 》


2015年11月13日是全球的黑色星期五,當天發生的巴黎恐襲至今已釀成超過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為甚麼互不相識的人會產生這麼大的仇恨,甚至願意以自殺的方式來換取最多人的性命?筆者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様,對複雜的政局並不十分理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跟宗教文化的差異有莫大的關係。

每個人都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大範疇,不同宗教有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全球化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走在一起,這些相異的行為我們未必認同,但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應予以尊重。例如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婦女在公共場所蒙頭等﹙在香港亦頗常見﹚。我們都不應用奇異的目光或態度看待他們。可惜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以言論自由作晃子,肆意諷刺、批評、甚至侮辱相異的文化,為不同文化的人帶來了仇恨,很多例子都離不開宗教。

2015年1月法國「查理周刊」遭槍手襲擊,就是因為這周刊經常諷刺伊斯蘭教,把穆斯林當作取笑的對象,觸怒伊斯蘭教徒作出報復行為。不幸地,仇恨的種子還不斷發芽生長。今次巴黎恐襲造成更多無辜的平民傷亡,證明恩怨非但沒有平息,反而越演越烈。

要尋找仇恨的根源,可追溯至以下原因:

1. 法國一些傳媒﹙如上述「查理周刊」﹚堅持他們有權批評不同的宗教文化。他們堅稱伊斯蘭教並非他們唯一批評諷刺的宗教,此外還有最多人信奉的基督教亦經常遭他們諷刺。

2. 法國限制回教徒在公共場所蒙頭,令法國的穆斯林社群感到被歧視。過去法國曾殖民統治多個回教國家,當中不少人現已移民法國,形成法國國內有不少穆斯林社群。這些人眼見法國政府近年緊跟美國在中東軍事攻擊多個伊斯蘭國家,如利比亞、敍利亞等,令他們對法國政府的憤恨有增無減。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要解決文化衝突,便要從文化智商做起。

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智商的高低是決定一個人能接受及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若每人的文化智商都能夠提升,人與人、社會與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的很多紛爭都可以化解,為修補各國關係和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你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商嗎?  請電郵info@hkcqcenter.org 聯絡文化智商研究中心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入鄉隨俗 禁忌知多啲》

入鄉隨俗 禁忌知多啲  

最近一名香港遊客在柬埔寨以航拍機拍攝皇宮而被當地警方扣押,經問話和警戒後最終獲釋。其實他並非首個觸犯該法例的遊客。早於今年二月便有一名德國籍遊客以相同手法拍攝皇宮,驚動正在做運動的皇后,觸發柬埔寨政府立例禁止任何人未經許何在皇宮和其他政府建築物範圍內進行航拍活動。

航拍是近年新興的玩意,只需一部遙控直升機及鏡頭便可進行360度高空高清拍攝,價格亦越來越便宜,故此吸引了大批旅遊愛好者加入航拍行列。不過航拍跟傳統拍攝不同,航拍始終要飛越天空,而且拍攝的角度更廣闊更深入,故此亦需要尊重被拍者的意願和私隱。越來越多國家立法禁止或規範航拍活動,包括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而美國亦研究有關管制。香港亦有法例管制政府建築物範圍的航拍活動。

其實除航拍外,不同的國家亦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產生不同的禁忌,我們旅遊時必須多加注意。否則輕則令我們變成不受歡迎,被逐出境,重則可以令我們惹上官非,甚至帶來牢獄之災。譬如在泰國頭部被視為神聖部位,千萬不要觸及他人的頭部。在亞拉伯國家,左手被視為不潔,要避免用左手拿東西及碰觸別人。

下次旅遊時除了編排旅遊路線、訂機票和酒店外,記得查閱當地的禁忌啊!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什麼可難到十優會考尖子?》


會考尖子能在職場上一帆風順嗎?

南華早報http://www.nanzao.com/sc/hk-macau-tw/15065ef2385c38d/shi-nian-zhi-hou-xiang-gang-hui-kao-shi-you-jian-zi-jin-he-zai-早前追蹤訪問幾位在2006年會考﹙即現今DSE﹚取得十優的尖子,看看他們在往後十年的發展如何 。  對一般人來說好的成績代表順利入讀大學,繼而進入大公司擔任高薪要職,前途無可限量!現實社會是否這樣?且看看當年尖子陳君洋的經歷。

陳君洋在會考取得優異成績後,無需經過中六便被中文大學取錄入讀工商管理。畢業後他便投身國際投資大行高盛 Goldman Sachs 當資產管理。當時他遇到的問題不是關乎工作能力,而是「文化沖擊」。「高盛是國際銀行,我加入時剛畢業,沒甚麼機會接觸外國文化。雖然曾到過丹麥和美國參加大學交換生計劃,但期間我都只會跟香港人一起。我年輕時性格內向,不懂如何跟外國人交流。因此加入高盛初期覺得很難適應,感到很大壓力。」陳君洋憶述道。後來他接受了多個培訓課程,才漸漸適應外國文化,情況逐漸得到改善。陳君洋於2013年離開高盛,前往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陳君洋的遭遇並非罕見,相反,在香港這社會上普遍存在。在學校裏,我們遇到的絶大部分都是跟我們相似的人:同學是修讀相同科目,性格、興趣、成績或許也差不多。但香港是個國際城市,不少公司的職員均來自世界各地,跟我們並不是「同聲同氣」。可以說,學校和工作環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要自然及順利過渡便需要作充足的準備,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氣餒和沮喪等負面情緒。

由細到大,一般學校只著重學術知識的傳授,鮮有培養同學的社交能力,文化智商等。可是這些偏偏是同學踏足社會時最需要運用的能力。其實陳君洋在職場上面對的文化適應問題是完全可避免的。學校絶對有責任和需要提升同學的社交能力和文化智商,讓同學有充足的準備迎接全球化下國際環境的變遷。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不同的文化說話的弦外之音》

兩句說話反映兩種截然不同文化

「我想這家餐廳的食物也不是很棒」家偉說。

家偉是香港一間貿易公司的負責人,剛剛從酒店接了一位從美國來的客人Roger到餐廳,一盡地主之誼。這一間餐廳是家偉揀的,雖不算是米芝蓮級,但口碑和食物質素也不錯,是家偉在Openrice親自挑選的。

為甚麼家偉會這樣說呢?

這是出於中國人的說話習慣。中國人喜歡謙讓,凡事留一點餘地。不但不會自己讚自己,連屬於自己、或自己揀選的東西也不好意思吹捧。記得上一輩常人向人介紹自己的子女人為「乞兒仔(女﹚」,就是這個原因。不過,這樣通常會換來對方一句讚美,例如:「那裏,令公子一表人才就真!」這才構成完整的對話。但美國人就不來這一套。他們不會明白中國人這種「以退為進」文化,更不會「上當」奉承幾句。

看看Roger的回答。

他猶疑了一會:「我想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吃下去。」他真的以為這家餐廳的食物不好,但不知為何家偉還是挑了這裏。他的回答令家偉有點愕然,唯有擠出笑容來緩和一下尷尬的氣氛。很多時溝通的障礙並非來自言語,而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明白他人的弦外之音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商。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一個很多人都未吃過的日本飯團》

雖然香港跟日本的距離不遠,亦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如日本的音樂、電影、食物、漫畫等,在香港已屹立數十年。可是,一般香港人對日本的認識都只是留於片面,鮮有深入研究。以日本人的起居生活習慣為例,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入屋前先脱鞋,把鞋子端正地放在室外。日本人的客飯廳沒有桌子及椅子,他們都是跪在塌塌米上。我們大部分人對日本人的認識僅只於此。其實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跟香港人亦有很大的分別。

我的朋友Tammy曾到日本短暫留學,並寄宿在當地一個家庭暫住。近日她跟我分享了一件印象難忘的事。她剛抵埗日本是大晚上9:30,還沒有進食便前往接待家庭那裏。由於車程比較長,她到達時已是餓得要命。當主人家知道Tammy餓得要命時,便立刻主動地說做飯團給她吃 。   Tammy暗自歡喜,腦內閃過一碟一碟在香港食的壽司手卷。

當主人家遞上她一個飯團給Tammy時,心裡充滿盼望裏面是大蝦、鰻魚、海膽之名貴食料!她食了一口又一口(大約4口),仍是白飯,她沒法相信她口中只有白飯 (她心裡想: 天呀!我那麼肚餓,只得白飯。) 當她感到失望時,突然在飯內發現了一粒很硬的東西:一粒新鮮話梅!原來在日本文化裏,原來話梅是很名貴的食料。大家會問為什麼香港日本餐廳沒有售賣話梅飯團?  因為生意人是很精明的,他們會因應本土文化而推出適合香港人口味的食品。但當我們到別人國家時,就不能以自己文化衡量別人或行事。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CQ 與你》

CQ 與你

CQ的概念與全球化有莫大的關係。筆者念中學的時期跟現在可謂截然不同。在80年代,誰會想到按一個掣,你的電郵便可以在一瞬間傳送至成千上萬的人手上。一部比名片稍大的智能手機能讓你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溝通。安在家中便可在從任何地方落單訂貨。世界各地發生的事就像在你隔壁進行。人的距離逐漸收窄,地球變得越來越渺小。現在,即使你足不出戶,全球化亦不請自來。可是世界上有著不同種類的人。每人的行為模式除了跟性格有關外,文化背景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譬如說美國人較崇尚個人主義,中國人則重視集體利益。美國人要求短時間內有果效,中國人則看重長遠目標。


在全球化環境下,這些不同的人會走在一起,甚至組成目標一致的群體,例如同班同學、體育隊伍、合唱團、公司團隊等。要令團隊發揮最大的效用,跟自己不同類型的人成為好朋友,現在你最需的是提升你的CQ文化智商。Early & Ang 在2003年的企業商管領域中提出了CQ的概念,把CQ定義成「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的能力」。高CQ的人未必是語言專家 ,但他們能理解不同文化,善於解讀不同行為﹙不論是語言或身體語言﹚背後的文化原因。CQ是可以透過教育和經驗培養的。

香港文化智商研究中心www.hkcqcenter.org致力提升香港人的CQ。我們 將舉辦講座、工作坊、研討會和課程等,令香港成為真正多元文化之都!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先生有關CQ文章》



香港很需要多一些有CQ的領袖。 

自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上世紀初發明了「智力測驗」以來,人們對「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的研究和應用已有百多年歷史。一般人都相信,IQ高表示天資聰穎,求學時成績優異,工作中精明能幹,做甚麼事都會比人優勝。


不過,智力並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一個人成就的大小,還要看他的工作態度,夠不夠認真、勤奮,有沒有恆心;遇上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更要善於與人相處。這些特質跟智力相對獨立,並不是IQ高的人必然具備的。上世紀90代中,人們開始重視由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Peter Salovey)提出的「情緒智商」(或「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EQ)EQ量度的,是一個人察覺和評估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有的研究認為,作為成功領袖的特質,EQIQ更為重要。

本世紀初,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智商:「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CQ)。這概念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洪洵(Soon Ang)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管理學教授范戴茵(Linn Van Dyne)共同開發,並因2003年出版的暢銷書《文化智商:跨文化人際互動》(洪洵和康乃狄克大學商學院院長Christopher Earley合著)而引起廣泛的興趣。


CQ衡量的,是一個人對多種文化的理解和適應能力。CQ高的人,善於適應多元文化的環境,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隨著知識型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跨地域、跨文化合作愈來愈普遍和重要。在跨文化合作中,參與者對文化差異的認知水平和應付能力,是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於是CQ測驗便成為遴選跨文化人才的工具。


關於IQEQCQ三者的關係,領袖人才培訓機構「共同目的」(Common Purpose)的創始人兼行政總裁米德爾頓(Julia Middleton)有這樣的說明:有IQ領袖能夠應付大量複雜的資料,善於把資料整理。高IQ的領袖認識到「人」的因素不能忽視,於是把EQ加到自己的工具箱裡。有EQ的領袖有知人之明,但他們所「知」的,往往只是和自己相似的人。高EQ的領袖明白自己不但要了解跟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了解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於是就要CQ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73598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韓國人?日本人?差不多吧!》

香港的業主少不免要跟地產代理打交道。朋友是業主,最近分享了一個有趣故事:她有一個兩房單位放租,找來地產代理幫手。代理給她找來一位客人,但看樓前問我朋友是否懂日文。朋友曾學過日文,雖不算精通,但總能應付一點點。業主能跟租客直接溝通也算是不錯的賣點啊!何況一般業主都會覺得日本人是好租客!於是朋友爽快回應:「識!

到約定那天,代理果然帶了一位亞裔外國人來看房子。可能因為言語不通,代理瑟縮一角。正當朋友鼓起勇氣嘗試用差不多已生鏽的日文作開場白時,那客人已率先以英語開口,告知朋友他是韓國人!朋友瞟了代理一眼,她微微低下頭,苦笑一下,像是說:「不好意思!」

姑勿論代理的專業水平如何﹙她應該要向客人介紹一下房子啊﹚,但她弄錯客人的國籍就確是「抵打」!地產代理的首要條件當然要熟悉本地樓市,但難保他們不會遇上外籍客人:特別是香港這個開放型經濟體,樓宇的買家、業主或租客很多都來自世界各地!即使你沒有離開過出生地,全球化正不請自來!在這前提下,你有甚麼準備?

《早餐只有A、B及C?》

香港雖說是國際大都會,但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屢見不鮮。話說我有一位來自吉隆坡的朋友,冒名光顧某大茶餐廳。朋友是華僑,外表跟香港人沒兩樣,兼且能說廣東話及看中文字,只是沒有在香港長時間生活過。當時大約是早上十一點,雖不算清早,但仍是香港人的早餐尾段時間。朋友看到枱面上的餐牌,隨即點了一些招牌菜式。

伙記愛理不理的說:「沒有這些,只有早餐。」朋友有點愕然。為甚麼沒有,餐牌上不是寫了嗎?伙記顯然不知好歹:「沒有就是沒有,A、B或C餐?」

如此擾攘了數分鐘,直至朋友攘著說要離開才有經理級人馬前來解釋這個時段只有早餐選擇。原來香港人已不自覺地接受了早上時間只有指定的選擇,這或許是出於執行上的方便。可是對於外國人來說,客人是有絶對的選擇權利,何況她是專程過來吃聞名招牌菜啊!在今次事件上,這一點點文化差異在帳面上只做成幾十元生意損失,但這餐廳多年建立的聲譽就可能毁於一旦,尤其這次是涉及海外的聲譽啊!很多時候誤會並非由語言不通所致﹙最少在這件事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彼此存在文化差異而不自知﹙就像朋友並不知地道茶餐廳文化,伙記原先亦無意識到她是「外國人」﹚。同樣的文化差異若發生在誇國集團的管理層內,牽涉的金額往往達到數百萬甚至更多!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任何人都需要認識一點點與自己本身不同的文化。多一點體諒與包容便少一點誤解與紛爭!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 IQ、EQ及CQ》

 自從上世紀德國心理學家L.W. Stern 提出IQ以來,人們便開始對智力作系統性的研究。
初時,IQ高的人被視為社會上的精英,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不過人們漸漸發現,擁有成就的人只有少數是高IQ,相反,很多高IQ的人亦不見得事事順利。原因是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多項因素。
在1995年,美國Daniel Goleman首先提出EQ概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糖果實驗」。研究員把一顆糖放在一群4歲小孩面前,說他現在要出去辦點事,一會回來。期間他們可以拿一顆糖,要是誰能等他回來時才拿糖,便可以多拿一顆。結果有人急不及待便拿了一顆,但亦有忍著待15分鐘研究員回來,最後取得兩顆糖。結果顯示,取得兩顆糖的小孩長大後的成就明顯比先拿糖的小孩高。對小朋友來說,沒有什麼比控制衝動更難了。
那麼,高IQ及EQ是否就代表有足夠能力應付現今社會的需要?可以說,還欠一樣:CQ。


CQ 是什麼?

CQ文化智商。Early & Ang 在2003年的企業商管領域中提出了CQ的概念,把CQ定義成「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的能力」。高CQ的人未必是語言專家 ,但他們能理解不同文化,善於解讀不同行為﹙不論是語言或身體語言﹚背後的文化原因。CQ是可以透過教育和經驗培養的。

香港文化智商研究中心www.hkcqcenter.org致力提升香港人的CQ。我們 將舉辦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令香港成為真正多元文化之都!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What is your cultural intelligence?


 What is your Cultural Intelligence? Youth study measures to be successful in today's globalised world.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Partners with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 Pilot Study Confirms Educational Travel Program Structured to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Intelligence


SPOKANE, Wash. – September 27, 2010 –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the leader inglobal educational travel experiences, today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conducted with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 of East Lansing, Michigan. The pilot study measured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of Virginia high school students that traveled internationally with People to People Student Ambassador Programs to discover the impact the program had o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CQ – a research based, proven way to measur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a variety of cultural situations.

CQ is similar to IQ and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in that it quantifies a set of capabilities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to both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It is unique in that it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the skills needed for success in unfamiliar culture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have always been core values in how we structure our educational travel programs, in fact long before CQ became a recognized concept," said Peg Thomas, president of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But this study helped confirm the cultural immersion benefits and opportunities we offer with our programs. Additionally, we are thrilledto confirm via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at our inspirational teachers who lead our travel experiences are big drivers for both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a student's CQ."

Using the CQ Self-Assessment, the only academically tested CQ assessment in the world, studentsmeasured their CQ before and after traveling abroad on a People to People experience. CQ is measured in four areas: Drive – What's my interest in this cross-cultural assignment?

Knowledge – What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fulfill this task?; Strategy – What's my plan?; and
Action – What behaviors do I need to adopt to do this effectively? 

Key findings from the pilot study concluded that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their CQ

after traveling abroad with People to People, saw comprehensive CQ enhancement across all four

areas: Drive, Knowledge, Strategy, Action and that the People to People program had the highest

impact on Action, the most difficult of the four CQ areas to increase. 


"It's not a foregone conclusion that students who travel abroad see an increase in CQ," said David

Livermore, PhD, author of Leading with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senior research consultant with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 "The big difference is that People to People intentionally structures its

programs to enhance CQ. In fact, we have found that many of the most well intentioned

service-based mission trips and family travel experiences do not impact or increase CQ."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travel to more than 49 countries on all seven continents

and program participants come from over 100 nations. The organization trains more than 5,000

teachers each year who lead students on educational travel experiences, and 84 percent of students

who have traveled on a People to People program report being accepted into their college of choic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needs to start working now on their CQ," said Cynthia Beath,

professor emerita,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long with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there are a number of companie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on-profits tapping into the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CQ, including Bank of America,

IBM,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Georgetown, Stanford, the Red Cross and World Vision.


About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

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Center (CQC) is a private business dedicated to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The center offers the first academically valid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cultural intelligence. The center also sponsors research, conducts training,

and presents workshops and information sessions on CQ to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About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is the world's most recognized and respected educational

travel provider. Since 1963 more than 400,000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ve traveled with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to help further glob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cross-cultural

exchange. Offering unmatched safety measures and unparalleled access to foreign cultures and

countries,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promotes personal success in a globalized

world and fosters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s for both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adults.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is the exclusive educational travel provider of People to

People International (PTPI),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unded in 1956 by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to promote pea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worldwide. Together, PTPI and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are united in a mission to bridg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orders through

education and exchange.

 
About Ambassadors Group

Ambassadors Group Inc. (NASDAQ: EPAX) is a socially conscious, education company

headquartered in Spokane, Wash. Ambassadors Group is the parent company of Ambassador

Programs Inc. (which administrates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s), World Adventures

Unlimited, and BookRags, an educational research website. The company also oversees the

Washington School of World Studies, an accredited travel study and distance learning schoo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Ambassadors Group and its subsidiaries is available


http://citizens.peopletopeople.com/AboutUs/Pages/press-release-cultural-intelligence.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