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關係越近 距離越遠》

這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事了。還記得當時一位剛入職的同事第一天正正坐在筆者旁邊。他從公事包裏取出三文治,當我以為他要慢慢品嘗之際,一不留神便把三文治扔進廢紙箱內。如是者第二天都是這樣。當時我心想,為甚麼好端端的一份三文治要把它扔掉呢?若他不喜歡吃三文治為甚麼帶回公司呢?

到第三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他䓢中原因,原來這是和中國人的文化有關。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階級觀念比較重。在很多家庭裏只有少數長輩能做決定,這些決定小至前往那裏吃飯,大至擇業求偶,一概由家中長輩話事。這種權力集中的情況我們稱為高「權力距離」High power distance。與西方重視每個人意見的低「權力距離」剛好成了强烈的對比。

在西方社會大部分的家庭裏,每一位成員都擁有表達意見的相同權利。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會經過家庭會議投票或協商決定。究竟「權力距離」跟我同事棄掉三文治有甚麼關係?原來三文治是他媽媽每天悉心為他準備的。事實是他不甚欣賞這三文治的味道,可是為了不讓媽媽失望,每天只好假裝吃掉。那麼他為甚麼不直接跟媽媽說?原因就是剛才所說的「權力距離」。

在同事眼中媽媽具有無尚的權力,在中國的文化下直接說出來等如傷害了媽媽的愛,就算說不上「不孝」,總帶點「不近人情」的意味。故此同事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説。

類似的個案還有一宗:另一位女同事的奶奶從大陸鄉下出來探望外孫。老人家遠道而來,當然希望能跟外孫相處多幾天。那麼要住上多少天?這位同事跟剛才的同事一樣:又是不敢問。怕問了讓老人家生氣,怕問了就像不歡迎她、催她回家一樣。我們常説的曖昧就是指有時我們很難把話說得明白,難於啟齒;大抵只有高「權力距離」的文化才能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文化衝突演變成恐怖襲擊 》


2015年11月13日是全球的黑色星期五,當天發生的巴黎恐襲至今已釀成超過13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

為甚麼互不相識的人會產生這麼大的仇恨,甚至願意以自殺的方式來換取最多人的性命?筆者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様,對複雜的政局並不十分理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跟宗教文化的差異有莫大的關係。

每個人都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大範疇,不同宗教有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全球化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走在一起,這些相異的行為我們未必認同,但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應予以尊重。例如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婦女在公共場所蒙頭等﹙在香港亦頗常見﹚。我們都不應用奇異的目光或態度看待他們。可惜在一些地方,一些人以言論自由作晃子,肆意諷刺、批評、甚至侮辱相異的文化,為不同文化的人帶來了仇恨,很多例子都離不開宗教。

2015年1月法國「查理周刊」遭槍手襲擊,就是因為這周刊經常諷刺伊斯蘭教,把穆斯林當作取笑的對象,觸怒伊斯蘭教徒作出報復行為。不幸地,仇恨的種子還不斷發芽生長。今次巴黎恐襲造成更多無辜的平民傷亡,證明恩怨非但沒有平息,反而越演越烈。

要尋找仇恨的根源,可追溯至以下原因:

1. 法國一些傳媒﹙如上述「查理周刊」﹚堅持他們有權批評不同的宗教文化。他們堅稱伊斯蘭教並非他們唯一批評諷刺的宗教,此外還有最多人信奉的基督教亦經常遭他們諷刺。

2. 法國限制回教徒在公共場所蒙頭,令法國的穆斯林社群感到被歧視。過去法國曾殖民統治多個回教國家,當中不少人現已移民法國,形成法國國內有不少穆斯林社群。這些人眼見法國政府近年緊跟美國在中東軍事攻擊多個伊斯蘭國家,如利比亞、敍利亞等,令他們對法國政府的憤恨有增無減。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要解決文化衝突,便要從文化智商做起。

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智商的高低是決定一個人能接受及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若每人的文化智商都能夠提升,人與人、社會與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的很多紛爭都可以化解,為修補各國關係和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你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商嗎?  請電郵info@hkcqcenter.org 聯絡文化智商研究中心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入鄉隨俗 禁忌知多啲》

入鄉隨俗 禁忌知多啲  

最近一名香港遊客在柬埔寨以航拍機拍攝皇宮而被當地警方扣押,經問話和警戒後最終獲釋。其實他並非首個觸犯該法例的遊客。早於今年二月便有一名德國籍遊客以相同手法拍攝皇宮,驚動正在做運動的皇后,觸發柬埔寨政府立例禁止任何人未經許何在皇宮和其他政府建築物範圍內進行航拍活動。

航拍是近年新興的玩意,只需一部遙控直升機及鏡頭便可進行360度高空高清拍攝,價格亦越來越便宜,故此吸引了大批旅遊愛好者加入航拍行列。不過航拍跟傳統拍攝不同,航拍始終要飛越天空,而且拍攝的角度更廣闊更深入,故此亦需要尊重被拍者的意願和私隱。越來越多國家立法禁止或規範航拍活動,包括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而美國亦研究有關管制。香港亦有法例管制政府建築物範圍的航拍活動。

其實除航拍外,不同的國家亦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產生不同的禁忌,我們旅遊時必須多加注意。否則輕則令我們變成不受歡迎,被逐出境,重則可以令我們惹上官非,甚至帶來牢獄之災。譬如在泰國頭部被視為神聖部位,千萬不要觸及他人的頭部。在亞拉伯國家,左手被視為不潔,要避免用左手拿東西及碰觸別人。

下次旅遊時除了編排旅遊路線、訂機票和酒店外,記得查閱當地的禁忌啊!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什麼可難到十優會考尖子?》


會考尖子能在職場上一帆風順嗎?

南華早報http://www.nanzao.com/sc/hk-macau-tw/15065ef2385c38d/shi-nian-zhi-hou-xiang-gang-hui-kao-shi-you-jian-zi-jin-he-zai-早前追蹤訪問幾位在2006年會考﹙即現今DSE﹚取得十優的尖子,看看他們在往後十年的發展如何 。  對一般人來說好的成績代表順利入讀大學,繼而進入大公司擔任高薪要職,前途無可限量!現實社會是否這樣?且看看當年尖子陳君洋的經歷。

陳君洋在會考取得優異成績後,無需經過中六便被中文大學取錄入讀工商管理。畢業後他便投身國際投資大行高盛 Goldman Sachs 當資產管理。當時他遇到的問題不是關乎工作能力,而是「文化沖擊」。「高盛是國際銀行,我加入時剛畢業,沒甚麼機會接觸外國文化。雖然曾到過丹麥和美國參加大學交換生計劃,但期間我都只會跟香港人一起。我年輕時性格內向,不懂如何跟外國人交流。因此加入高盛初期覺得很難適應,感到很大壓力。」陳君洋憶述道。後來他接受了多個培訓課程,才漸漸適應外國文化,情況逐漸得到改善。陳君洋於2013年離開高盛,前往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陳君洋的遭遇並非罕見,相反,在香港這社會上普遍存在。在學校裏,我們遇到的絶大部分都是跟我們相似的人:同學是修讀相同科目,性格、興趣、成績或許也差不多。但香港是個國際城市,不少公司的職員均來自世界各地,跟我們並不是「同聲同氣」。可以說,學校和工作環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要自然及順利過渡便需要作充足的準備,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氣餒和沮喪等負面情緒。

由細到大,一般學校只著重學術知識的傳授,鮮有培養同學的社交能力,文化智商等。可是這些偏偏是同學踏足社會時最需要運用的能力。其實陳君洋在職場上面對的文化適應問題是完全可避免的。學校絶對有責任和需要提升同學的社交能力和文化智商,讓同學有充足的準備迎接全球化下國際環境的變遷。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不同的文化說話的弦外之音》

兩句說話反映兩種截然不同文化

「我想這家餐廳的食物也不是很棒」家偉說。

家偉是香港一間貿易公司的負責人,剛剛從酒店接了一位從美國來的客人Roger到餐廳,一盡地主之誼。這一間餐廳是家偉揀的,雖不算是米芝蓮級,但口碑和食物質素也不錯,是家偉在Openrice親自挑選的。

為甚麼家偉會這樣說呢?

這是出於中國人的說話習慣。中國人喜歡謙讓,凡事留一點餘地。不但不會自己讚自己,連屬於自己、或自己揀選的東西也不好意思吹捧。記得上一輩常人向人介紹自己的子女人為「乞兒仔(女﹚」,就是這個原因。不過,這樣通常會換來對方一句讚美,例如:「那裏,令公子一表人才就真!」這才構成完整的對話。但美國人就不來這一套。他們不會明白中國人這種「以退為進」文化,更不會「上當」奉承幾句。

看看Roger的回答。

他猶疑了一會:「我想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吃下去。」他真的以為這家餐廳的食物不好,但不知為何家偉還是挑了這裏。他的回答令家偉有點愕然,唯有擠出笑容來緩和一下尷尬的氣氛。很多時溝通的障礙並非來自言語,而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明白他人的弦外之音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智商。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一個很多人都未吃過的日本飯團》

雖然香港跟日本的距離不遠,亦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如日本的音樂、電影、食物、漫畫等,在香港已屹立數十年。可是,一般香港人對日本的認識都只是留於片面,鮮有深入研究。以日本人的起居生活習慣為例,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入屋前先脱鞋,把鞋子端正地放在室外。日本人的客飯廳沒有桌子及椅子,他們都是跪在塌塌米上。我們大部分人對日本人的認識僅只於此。其實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跟香港人亦有很大的分別。

我的朋友Tammy曾到日本短暫留學,並寄宿在當地一個家庭暫住。近日她跟我分享了一件印象難忘的事。她剛抵埗日本是大晚上9:30,還沒有進食便前往接待家庭那裏。由於車程比較長,她到達時已是餓得要命。當主人家知道Tammy餓得要命時,便立刻主動地說做飯團給她吃 。   Tammy暗自歡喜,腦內閃過一碟一碟在香港食的壽司手卷。

當主人家遞上她一個飯團給Tammy時,心裡充滿盼望裏面是大蝦、鰻魚、海膽之名貴食料!她食了一口又一口(大約4口),仍是白飯,她沒法相信她口中只有白飯 (她心裡想: 天呀!我那麼肚餓,只得白飯。) 當她感到失望時,突然在飯內發現了一粒很硬的東西:一粒新鮮話梅!原來在日本文化裏,原來話梅是很名貴的食料。大家會問為什麼香港日本餐廳沒有售賣話梅飯團?  因為生意人是很精明的,他們會因應本土文化而推出適合香港人口味的食品。但當我們到別人國家時,就不能以自己文化衡量別人或行事。